【人民日报】致敬坚守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她们”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三八妇女节,你关注了身边哪些值得尊敬的女性?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女性医护人员,用身体力行的行动奉献医疗界的“她”力量。
她们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是‘金刚芭比’”、“做医生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在她们之中,有的荣获南丁格尔奖,有的是全国三八红旗手,也有的在疫情暴发之初就驰援武汉一线。
以勇气践行使命:奔赴疫区第一线,我责无旁贷
成守珍是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也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文简称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事业40多年,成守珍多次参与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和援疆援藏。
2020年2月7日,她被任命为中山一院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带领131名队员驰援武汉,指导团队开展各项先进重症救治技术,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零意外”目标。
5月3日,她远赴塞尔维亚,深入塞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和智慧,获塞尔维亚国防部最高荣誉勋章。从国内到国外,千里援鄂,万里援塞,成守珍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为国内外抗疫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生命赴使命,以大爱护众生,成守珍完美地诠释和发扬南了丁格尔精神。

成守珍荣获国际护理最高荣誉——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
易慧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她也是广东省援助湖北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队员。
2020年1月24日,正是除夕,易慧作为第一批广东省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夜色中逆行出征奔赴武汉抗疫前线,于大年初一凌晨3点抵达:“我在ICU工作多年,是去前线支援最合适的人选。”
医疗队支援的武汉市汉口医院是一家的二甲医院,硬件设施薄弱,分区通道、建筑布局都不完善。作为最早定点收治医院,大量重症病患涌来,300多张床位常常收治超过400名患者,医院不堪重负。他们接手的呼6病区收治的近80名患者,基本都是重症和危重症。
当医疗队到达时,该院很多呼吸科、ICU等对口专科医生在前期遭遇战中被感染,而连续作战也已使剩下的医务人员疲惫不堪,濒临崩溃。大量护工及清洁人员都因惧怕感染而离职,病区环境脏乱,医疗垃圾也都堆放着,无人清理。
面对此情此景,易慧没有退缩。她是小组中唯一的女性,却担任了组长。在她的带领下,医疗小组高效有序地完成各项收治及抢救工作。
长时间一线工作后,她常常出现低血糖症状,依然坚持完成工作才脱下防护服。同时,她还负责新队员的传帮带和各种协调沟通工作,经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易慧驰援武汉,脸部被防护服和口罩勒出深痕
凭智慧挽救生命: “土办法”+“新技术”
驰援武汉期间,易慧发现她所在的汉口医院医疗设备不足,只好另辟蹊径,把“土办法”当成“新武器”,竭尽所能挽救患者生命。
一次,一名老年男性患者突发气促,脉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情况危急。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易慧判断患者很可能是气胸,但穿着防护服难以听诊,医院当时也没有条件开展床边胸片检查。
“可使用床边超声协助诊疗!“易慧迅速联系了床边超声机进行检查,果然是气胸!团队立即实施穿刺引流,把患者从生死边缘挽救回来。
这是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在战疫中率先开展重症超声技术救治重症患者。在救治一线,易慧发现,比起其他检查手段,床边超声更有利于重症患者的病情监测。
之后,她坚持对新收患者开展床边超声评估心肺功能,检测覆盖了病区半数以上患者,大大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易慧在汉口医院探望病患
与易慧相似,2020年3月,援新疆喀什的中山一院血液内科医生苏畅,也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地方医院的医疗问题。
以往,血液科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再障、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等,均放置在全院统一的日间病房治疗。到疆工作后,经调查,她发现日间病房除主任是血液专科出身外,其余医生均为非专科医生,病人管理非常不规范,常出现随意停药、不敢开具专科化疗药物、随诊不及时等情况,严重影响这部分病人的疗效。经向医院领导汇报相关工作及医院领导亲自到血液科进行调研后,苏畅在血液科设立专科慢病病床,把血液科慢病患者归口血液专科管理,明显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
为引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喀地一院血液科在广东前指及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准备建设移植病房。因此,今年帮扶血液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利用后方医院移植的经验,协助规范移植病房及图纸的合理化设计。苏畅医生进疆后,就设计图纸与当地主任、工程师反复磋商,请后方医院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地调整修改。目前图纸已定稿并交付医院准备施工。

苏畅在喀什第一人民医院查房
而在广东封开县人民医院进行第二批“组团式”紧密型帮扶的中山一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陈海天,也曾在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急中生智,挽救生命。
2020年10月28日深夜,一名36岁的孕产妇因臀位、胎膜早破,须马上施行急诊剖宫产。术中,由于胎盘植入,产妇出现了产后大出血。这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抢救不及时,死亡风险极高。当地缺乏促宫缩药物和止血药物,陈海天只能用最原始,也最考验“手艺”的缝合技术止血。在使用了B-lynch缝合、8字缝扎等多种方法后,她的团队12个人,耗时4小时,用了38块止血纱块,拼尽全力才把这位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让柔情彰显大爱:生命接力赛,医学火炬薪火相传
虽然属于广东,但封开属粤西北欠发达山区,无论是医疗卫生水平,还是群众的健康观念都相对落后。陈海天发现,当地孕妇的产检意识普遍不强,连必不可少的孕晚期一周一次的胎监都很难配合,因此也很难及时发现胎儿缺氧等异常。每年都有胎儿或孕妇因此遭遇危险。为此,她在帮扶期间通过多方寻找资源,帮助封开县人民医院成功建立起远程胎心监护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当地孕妇带来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的胎心监测。
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结束后,陈海天的心里依然牵挂着那里的老百姓,直至今天,她的帮扶仍在延续:每个月,她都会到封开回访。去年,她还争取到了一笔慈善基金捐助,希望用申请来的经费帮助当地开展免费的远程胎心监测,守护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陈海天为患者义诊,询问患者病情
陈子怡是中山一院神经科的一名医生,也是广东省抗癫痫协会秘书长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熟练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诊治,专科领域上坚持癫痫专科工作,积累大量病例和临床经验,同时兼顾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与神经外科功能组合作开展癫痫手术,负责术前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分析。
如果癫痫病发作频繁,并且有家族遗传病史,那么怀孕生子对这部分患者而言就变得十分危险了。让陈子怡特别难忘和自豪的经历是,她曾为上百名癫痫患者保育,同为女性,她对因癫痫病而无法生育的年轻女性怀抱深刻的同情,多年来,她同她的团队一起为癫痫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调整抗癫痫药物方案。
“其实癫痫女性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调药,并进行密切监控,是有相当大比例可以顺利生育健康宝宝的。”她说。

陈子怡面诊患病儿童
叶子不仅是中山一院急诊科的主治医师,还是中山大学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急诊风险与快速诊断思维》和《医者的品质与温度》的负责人,中山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急诊急救原则与临床思维》的课程负责人。她的课程在校内十分火爆,30-40人的课程,每次都有300-400人选课。
叶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团队为基础(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教学模式进行适用性改良,并融入模拟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们在最大程度模拟的真实临床诊治情景中去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通过病人结局、教师反馈和学生反思,检验临床思维正确与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她希望学生们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内化“敬佑生命、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激发他们内生的学习动力,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感,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叶子和丈夫都在中山一院急诊科工作,在这样一个双职工家庭里,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两岁的女儿,成了她最大的遗憾。但是从研究生毕业就选择了急诊科的她,从未后悔过,“看病不挑人,永远冲在最前线“是她的准则;急诊科带给她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女儿对她的理解更是她奋斗的精神支柱——两岁的女儿已经能流利地介绍“我妈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工作”。
尽管工作辛苦,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但是叶子认为,如果女儿长大想成为医生,她会全力支持她,“因为这是一份充满正义感的工作。”
报道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559976/6438777
报道时间:2022-03-09